明代 周制 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提示:點擊我可以放大
明代 周制 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拍卖信息

藏 品:明代 周制 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編 號:2558

起拍價:RMB 12,000,000-18,000,000

成交價:RMB 55,200,000

規 格:直径14.6cm;直径11.7cm;高16.5cm

拍賣時間:2012-01-01

拍賣公司:中国嘉德

藏品描述

明 周制 鱼龙海兽紫檀笔筒’原为文物专家、收藏家王世襄(1914-2009)旧藏。王世襄根据浮雕二龙的表现类似永、宣瓷器上的龙纹,以及其它动物的奇古之貌,认为此笔筒绝非晚明所能有;又将其与朱守城墓出土的紫檀螭纹扁壶相比,认为其时代风格显然早于万历,其年代可能早至十五世纪中叶。然而,今日欲论断此笔筒的雕制年代,恐无法仅就装饰图像而论,而须从多种角度:图像、制作工艺、最初使用者以及品味等线索考察,本文即在王世襄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方角度对鱼龙海兽紫檀笔筒与所谓的‘周制’风格重新进行探讨,希冀能对其身世有更深入的认识。
 
鱼龙海兽图像
此笔筒器表满浮雕鱼龙海兽图像,最引人瞩目的主角是气势慑人的二龙。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形态、风格与表现方式与其它造型奇古的海兽有异—二龙一为海水龙,一为腾云龙,它们本来就是明代龙纹两种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二龙各自盘踞在椭圆形状笔筒较宽的一面。身形较大的龙,以矫跃之姿从海中翻腾跃出海面,激起汹涌波涛,龙身呈现双S形的盘旋姿态。龙首丰颐而突出,长喙巨开,脑后鬃鬣(发,音读:zong lie)分为两股向外奋张,神态威猛有力,成功地表现巨龙扭身转首,彷佛要破壁飞出的瞬间姿态,可说是整个浮雕最精彩之处。另一面,身形较小的龙则是腾云飞翔,身躯有部分出于画外,其势如从空中俯冲而下,迅即转身急停。它的龙爪向前探出,目光恰与另一龙遥相对望,两者俨然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从面对笔筒较宽一面的正面视角观赏之,可发现二龙的龙尾则又分别’藏‘于笔筒较窄一面的波涛漩涡和卷云中,使二龙行藏更显得变幻莫测、迷离莫辨,犹如后世所形容的‘神龙见首不见尾’。
 
就二龙的造型来看,有学者认为此二龙与永、宣瓷器上的龙纹相类似,但两者间其实有很大的差异。举例而言,如北京故宫所藏‘青花云龙纹天球瓶’、‘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与‘青花云龙纹扁壶’。比较起来,这些青花瓷器上的龙不仅身躯较为壮硕、刻意强调上翻的长喙、鼻子,脑后鬃鬣与背鳍的造型,也都与鱼龙海兽笔筒的二龙特征大异其趣。甚且,一为青花,一为木雕,不仅两者材质不同;一为平面的绘画,一为立体的浮雕,更是属于不同的技法,并不适宜作风格比较的依据。
 
因此,以性质较接近的漆器工艺,尤其是着重于雕刻技法的明代剔红、剔彩漆器,来与木雕‘鱼龙海兽紫檀笔筒’作风格比对更为合理。兹举北京故宫藏‘明永乐款剔红云龙纹圆盒’、‘明宣德剔红云龙纹圆盒’以及‘明宣德剔红九龙纹大圆盒’三件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可以注意到永宣时期漆器上的龙,头部占全身的比例较小,身躯或肢部都比较壮硕,鼻与须也没有固定的造型,背鳍皆为固定形状,尾鳍的部分短。就刀法而言,此时期少见锐利的棱角,刻工较为圆润。到了较晚的嘉靖、万历时期,剔红漆器的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剔红云龙纹圆盒’。盖面雕有一四爪巨龙,龙首比例较大,身躯、肢部似蛇一般修长,背鳍部分开始有大小变化、高低排列的鳍片组合,尤其是其如意云纹鼻、星芒须、背鳍与尾鳍等造型特征,与‘鱼龙海兽紫檀笔筒’的二龙可说是如出一辙;也是北京故宫收藏的‘明万历剔彩双龙纹长方盒’,双龙的龙首与尾鳍的造型也与之相类;另一件台北故宫藏‘明嘉靖剔黄山海龙凤花卉纹圆盘’,龙的鼻子、眉毛、星芒须、背鳍型态等等,皆与‘鱼龙海兽紫檀笔筒’的龙特征近似。归纳以上所举嘉靖、万历时期漆器上的龙纹之例,可以看出此时龙的头部比例变大,身躯与肢部明显较为细长,尾鳍部分则逐渐变大且拉长,在眉毛、鼻与须等部位出现了图案化的造型,例如两道横烧火焰般的眉毛、如意云纹鼻、星芒造型的须等。在刀法、刻工方面,更不同于永宣时期’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特色,此时期的刀口呈现深峻陡直,锋棱外露的现象。而嘉、万时期的造型特征与刀法特色,亦可印证于‘鱼龙海兽紫檀笔筒’的二龙。因此,藉由与上述纪年剔红漆器的龙纹风格与刻工特色之比对,吾人实可确认‘鱼龙海兽紫檀笔筒’的年代属于较晚的嘉、万时期,而其上限应该是在明代嘉靖时期(或可稍往前延伸至历时甚短的正德年间),但无法早至十五世纪的永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