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滋龄(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中國藝術家     |     来源  网络来源    |    2024-04-02 15:25
杜滋龄
杜滋龄(1941年-2023年1月5日)
 
一、人物简介
杜滋龄(1941年-2023年1月5日),天津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叶浅予,李震坚。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理事。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2023年1月5日6时26分,杜滋龄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二、人物评价
观赏品味杜滋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以十分诚实的品格和平静、质朴的心态,去感受山川、人生的美丽,去感受生命的奋进及跃动,并醉心痴迷地捕捉它们的形与神,诉诸于自己的笔墨中。他的画如同他的人一样质朴深沉,有时质朴如同阳光、空气、土地。他从不粉饰生活,更不矫揉造作地表现,只是深情地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再造出来。在当代中国画领域,杜滋龄是一 [3]位风格独特、成绩斐然的画家。
 
在国画界,杜滋龄的人物画以其造型优美、笔墨精湛、清新灵气而被公认为人物画中的佼佼者。这位在画界很有影响力,做事又非常严谨低调的知名画家却很少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
 
20年来,杜滋龄从一个普通的美术编辑、连环画画家,逐渐为国内外 画界所知名。在长期担任出版社的繁杂的行政业务工作之余,仍然努力作画。前几年转业到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教授、系主任,教学之余有较多时间作画和思考艺术,在我的印象中,杜滋龄从来就是一位在艺术上不怕辛苦、肯于攀登的人。
 
在不断的艺术探索过程中,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充足的思想感情,调动了杜滋龄潜在的修养和能力,既创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也造就了他作品中丰富多变的表现技法。傣族处于亚热带的绿色环境之中,民族热情,人民朴实,且民族色彩丰富。因此,在创作中,他把西画中色彩关系的变化及表现能力融入了中国画的流畅圆润的笔墨表现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南国的民族特色和人物性格。
 
描绘西藏题材,由于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不同,要把藏民那古朴而深厚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来,运用描绘傣族风情的技法表现则远不能达到与之相适应的完美艺术效果。因而,此时此刻便强调和发挥了传统中国画中纯粹的线的作用,利用线在变化中的情感内涵,着重焦笔干擦,以展现那带有苦涩与坚韧的人性中透出的古朴与充实。正是他在生活中善于挖掘新的感受和丰富自己的表现技法,所以,在当今水墨写实人物画创作艰辛的情况下,他的人物作品却常能给人以新意,富有生命气息,让人感奋不绝。
 
杜滋龄是一位勤奋专一的画家,他是那种视觉和思维都离不开画画的人,凡生活所历、视野所容,无不可以信手拈来,落笔成章。他去欧洲和南亚访问,归来即有《塞纳河之秋》、《中东风情》、《山民》、《舞蛇》、《卡拉奇妇女》等洋溢着异域风情之作,而且是简约明快,以少胜多.即使一袭裙袍、一个眼神,都似有风情万种,令观者悠然而神往。
 
三、主要作品
 
帕米尔风情
杜滋龄 帕米尔风情

 
代表作品
《帕米尔初雪》
《帕米尔之秋》
《古老的歌》
《大漠行》
《塞纳河之秋》
《中东风情》
《山民》
《舞蛇》
《卡拉奇妇女》等
著作出版
《杜滋龄画集》
《当代中国画家——杜滋龄》
《杜滋龄画选》
《杜滋龄写生作品选》
《杜滋龄画集》
《中国画小品画技法与欣赏》
《速写基础训练》
《速写技法》
《中国画名家系列——杜滋龄集》
《名家讲座——速写》
《近现代名家系列——杜滋龄画集》等
 
四、艺术风格
 
杜滋龄作品
杜滋龄作品

 
在当代中国画领域,杜滋龄是一位风格独特、成绩斐然的画家。他的写意人物画深得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的要义,其作品兼具南北技法之长,又能熔铸成一家笔法,在结合写生的基础上,形成了浑厚华滋、畅快洒脱的风格。他多年来醉心于西域边陲的自然、人文景观,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刻画了这块神奇土地的人物风情和自然风貌,其孜孜不倦的精神受到画界赞许。此次入选“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天津作品展”,杜滋龄的《雪域藏女》、 《高原风》等作品得到了京津两地美术评论家的一致肯定。有评论家认为,他的用笔较之以前更加浑厚自如了,并且在厚重中见精细。这正是画家不断探索艺术表现形式和长久的生活积淀带来的结果。杜滋龄被誉为当代“边塞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之所以长时间“咬”住这一题材不放,源于心灵深处对雪域世界的钟爱。他告诉记者,这块土地地域辽阔,人民朴实,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带给他创作的冲动。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曾多次到西部边陲体验生活。高原上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难以忍受;和藏犬“搏斗”的离奇经历至今想起来仍惊险无比,但这些困难换来的却是一幅幅笔精墨妙的作品。
 
作为当代杰出的人物画家,杜滋龄青年时期在人物速写方面下过苦功,勤奋加天分,进步很快,得到当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郭钧的赏识,力荐给叶浅予先生,拜师学艺,为美术界传为佳话。这对于他后来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深刻的影响。掌握高度熟练的速写技巧,对画家至关重要,它是造型基本功的基础之一,它使画家的眼睛观察之敏锐和手上表现的迅捷准确,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训练了画家的形象记忆力,并达到艺术创作时的鲜明生动性。在老一辈艺术家,叶浅予、黄胄诸先生是最好的楷模。在当代名家中受益于此的大有人在,而杜滋龄无疑是其中佼佼者。
 
杜滋龄工作室坚持“以形写神,涉猎中外,贴近生活,多出精品”的教育方法,目的是培养人物画的写生能力、默写能力和造型能力以及人物画写意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尊重艺术规律,尊重生活感受,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创作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写意人物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画家的老师。“感人心者,其先乎情。”
 
情感的投入是创作的成功要素,“情感”推动着想象和理解,从而构成了新的意境。为此,第一学期我率领全体学员赴山西省吕梁山区深入农村、矿山及钢铁厂写生。第二学期到甘南藏区、四川大凉山彝族写生。写生中,学员们真正做到扎根生活、反映现实,以表现当代生活和时代精神为己任,并在写生中锤炼造型结构、锤炼对人物形象的捕捉能力、锤炼笔墨的基本功。通过大量的写生,真切地了解基层百姓的淳朴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回大量的创作素材。
 
杜滋龄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中国人物画创作,不能单一地只练习中国人物画所包括的技法,还得从花鸟画、山水画技法中汲取中国画笔墨的营养。把花鸟画的勾勒、点染、泼墨法以及山水画中的勾、皴、擦、点、染的技法,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笔法及墨法中的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等都吸收到人物画中,此外,还要强调书法的练习。以丰富人物画技法的多样性,做到在笔墨中求变化,在单纯中求丰富,在深入严谨中求整体的笔墨流畅,从平淡中求微妙含蓄,在柔和中求典雅秀美。基于生活,把生活升华为艺术,让生活因艺术而丰富美好,艺术因生活而博大厚重。
 
杜滋龄早年曾师从叶浅予等人物画大家,他的早期创作以插图和连环画为主。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浙江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系统研习中国写意人物画技法,在后来的创作实践中,他以扎实的造型工夫为基础,在继承传统民族艺术精神的同时,融西法的技巧于笔墨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杜滋龄虽然走的是写实的道路,但在笔墨上却没有拘泥于原生态的人物风情和自然风貌,他追求一种厚重之美。在此次“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天津作品展”中,他的《高原风》便采用了积墨的画法来画人物的服饰,层层加重的墨色和刚健的线条在表现衣纹的质感上相当到位。他说:“传统的写意人物画讲求逸笔草草,用这样的笔墨方式来处理现代题材的作品有时并不理想。我把山水画的积墨用到人物画中,这样可以加强笔墨的厚度。而笔墨的厚重正是衡量艺术深度的标准之一。”
除了自己钟情的雪域题材外,杜滋龄这几年仍没有放下画插图的“行当”。他认为,画插图是一件必须下工夫的事。用水墨来表现人物,必须要对人物所处的时代有准确的把握,而且还要熟悉原作。
 
五、创作方法
 
杜滋龄作品
杜滋龄作品

 
杜滋龄先生的创作继承了叶浅予先生以速写入画的创作方法,笔墨注重率真潇洒,淋漓生动,每于疾笔迅行、经意不经意间,让笔墨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或枯中有润,或润中有干,浓淡变化,尽其自然。除了在一般处追求笔墨的变化外,杜滋龄先生还特别着意于人物眼睛的描写。因为一个人的眼睛是他的心灵的窗户,画家对眼睛描写的如何,常常关乎他对对象之神传达得如何。
 
如《卡拉奇妇女》一画在对画面主人公眼睛的处理上,就是特别讲究的,他不仅精细地抓住了牟子的神情,而且,在笔墨上,也利用三波九染。调动了杜滋龄潜在的修养和能力,既创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他把西画中色彩关系的变化及表现能力融入了中国画的流畅圆润的笔墨表现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南国的民族特色和人物性格。
 
杜滋龄作为叶浅予的弟子在速写上下的工夫是很深的,而且对他后来水墨人物画风格的形成有更深刻的影响。掌握高度熟练的速写技巧至关重要,它是造型基本功之一。就技巧方面讲,它使画家的眼睛观察之敏锐和手上工夫的迅捷准确相得益彰,训练了视觉记忆力。五六十年代美术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一般有速写—项,但由于素描等“长期作业”占主要位置,速写成了辅科或课外作业,勤奋与手懒的学生速写水准相差很多但都能毕业。从深层次考虑,对于中国画专业,速写与素描的概念是很不同的。先说素描这种传自西方的技法形式,画素描其实是为画油画做的基本功,基本原则是准确再现,观察与表现都讲究“体”和“面”,即使有“线”,也解释为“面与面之间的交界”或“体与空间的视界”;而速写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理念相近,简单说一是传神,二是简约,三是线条美、节律美。
 
杜滋龄1979年进入浙美深造是他一生最决定性的一步。浙美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在李震坚教授的指导下,以水墨画了半年人体,既扎实地研究了关键的结构、解剖等问题,也把造型与笔墨实践结合问题提到一个新高度。两年的学习是开放的,广泛地吸取了古今中外的营养。从浙美出来之后,杜滋龄最得益的是不断地到全国各地写生,尤其是多次的西北之行,去新疆、去西藏,开阔了心胸视野,更加深了人生阅历理解。这对于一个画家精神的而不仅只是技艺方面的腾飞是绝对重要的。
 
几十年的绘画生涯,杜滋龄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山寨乡村。同时,他在大量的写生过程中,深入研究传统绘画中的经验,在生活中去认识前人总结的规律。写生的目的在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所以,他的人物画首先忠实于对象,严肃地对待对象。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要把现实生活、现实人物推进到艺术的境地,而不是停留在忠实地传达和复制生活的话,就必须在创作中投入思想情感与艺术构思。主观上情感的参与和意境的深化是艺术的灵魂之所在。杜滋龄由于是从生活中的人物开始走入艺术世界,因而便自然地专注于对人生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求索。在他所有的写生创作的艺术构思中,伴随着笔墨的表现,逐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和充满创作激情的,是那些显示出个性活力的人物本身。那被阳光或风雪映出的每道轮廓线,被笑容挤出的每道皱纹,以及被描绘者内在丰富的精神底蕴和性格特征,都使他激动而奋力地追摹。

 
杜滋龄作品
杜滋龄作品

 
他对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造型特征有一种特殊敏感,对用毛笔塑造复杂变化的人物形象具有特殊的驾驭能力。因此,他的写生作品实际上是赖于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关系的把握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整体思维。他笔下的侗乡少女,若不是经过他的深入观察,又怎能发现特殊的美,在画上“留下三月的欢语”和“恬淡的笑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人物画既是所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与精神活动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情感的化身。一笔一画既是人物外在特征的表现,又是自己变瞬间为永恒的美的感情的抒发。